近日,在一场汽车新品发布会上,一段新款车型与卡车对撞测试的视频引发了诸多网友广泛的讨论。这场本应严肃验证车辆安全性的测试,却在发布会下隐隐透出几分“秀”的味道。
车企作为技术、资金、信息上的强势方,其一言一行对消费者认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。发布会上发布的对撞测试,其呈现容易让普通消费者产生微妙的认知偏差,仿佛在特定条件下的一次成功测试,就等同于该车在任何场景下都拥有绝对安全,亦如之前将“智能驾驶辅助”与无需人为监管的“自动驾驶”画上等号。这种由“光环效应”引发的认知错误是危险的,从“智能驾驶辅助”带了诸多错误教训中来看,我们必需承认技术无论多么先进,其本质仍是辅助驾驶的工具,过度宣传其“完美”,无异于诱导消费者放松警惕,将本应在驾驶过程中保持的安全警惕之心虚置,当技术被赋予不切实际的光环,消费者在无形中就可能沦为“安全检验员”,用自身安全去验证技术的边界,代价何其沉重?
更为深层次的问题是,此类被包装成“秀”的测试,无形中消解了车辆安全验证本该具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。它让公众不禁质疑:权威机构的标准测试是否足够?车企的自我展示能否代表真实水平?一旦公众对行业安全测试的公信力产生动摇,其影响将远超单一品牌,直接打击的是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艰难建立起来的信任基石。当前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全球竞争的关键上升期,行业翘楚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市场信心。任何浮夸、取巧甚至误导性的宣传,都是在透支来之不易的行业声誉,给境外势力抹黑中国新能源技术、制造水平提供口实,阻碍“新质生产力”的红利惠及大众。
破解产品质量与安全鉴别的社会难题,绝非靠一场场精心设计的“表演”就能完成。车企提升销量的正道,在于回归本质,加大研发投入,夯实安全根基,优化车辆配置,严控用料品质,提供更具普惠性的价格,用真材实料和真诚服务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赖。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,尤其是头部品牌,更应时刻保持清醒与理性,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,技术的进步无法一蹴而就,安全的保障更需万无一失,以错误方式博取关注,只会毒化行业竞争生态,催生整个社会的焦虑与不信任。
前路漫漫,唯实唯真。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,但征途漫漫,挑战犹存,功名多向穷中立,祸患常从巧处生,行业的进步,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的侥幸,唯有始终秉持“实事求是”的精神,从客观实际出发,正视技术局限,解决现实问题,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安全,以真诚透明的沟通面对消费者,以扎实稳健的步伐推动创新,才能真正筑牢安全防线,维护行业公信力,推动中国造车新势力行稳致远,让科技创新的光芒真正温暖而可靠地照亮千家万户的出行之路,安全与责任,不该是发布会的“秀”,而应是刻在骨子里的敬畏与担当。
稿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
作者:章浩(宜昌五峰)
责编:丁楚风【责任编辑:何青】
嘉汇优配-网上炒股-股票配资电话-网上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