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那是1996年的基加利,照片里,街道宽阔却空空荡荡。
一个孩子蹲在路边,身后的路灯歪斜,远处连尘土都静止。
别说什么汽车摩托,连狗都懒得在这种地方撒腿。
有人路过,鞋底还粘着前一天的泥。
如果你是衣衫褴褛的卢旺达人,当时手里有一块面包,最难的选择大概率不是要不要和邻居分享,而是明天还有没有命吃到第二口。
这个国家,刚刚经历了一个世纪里最血腥的种族清算,百万具尸骨堆在泥地里,逃亡者排成队穿越边境。
医院塌了,学校变成避难所,能走能跑的都想着离开这里。
西方救援队在机场待了一阵,摇摇头,觉得这地方是个无底洞,连眼泪都不值得多流几滴。
卡加梅就是在这种废土里上台的。
坦白讲,换成侦探小说,这位主角的剧本不怎么讨巧——他没按西方的剧本走,没有在废墟上搭起选票的塑料棚子,也没来一套“人人参与、民主至上”的开幕式。
他做的第一件事,是闭口不谈种族,只灌输一个观念:大家都是卢旺达人。
然后,他推出本地化的审判系统Gacaca,村里人一起围坐,念名字、讲证据、当场判决。
有罪的未必去坐牢,更多是下地种田,干活赎罪。
听起来有点像村口团建,但这招硬是把仇恨的火压了下去。
记仇这事儿,放在人类学里也是个复杂系统,能靠“种田”来递减,多少有点让人怀疑“原始正义”的威力。
真正让卢旺达翻篇的,是一条路。
1995年,卡加梅跑去中国考察,回来后做的决定很简单:修路。
彼时全国道路加起来不到一千公里,全都坑洼不平。
小山国,地势复杂,修条像样的路比让仇恨消化还难。
卡加梅找来中国的工程队——中铁建、中交,二十年不间断地修。
这个画面相当有反差感:一边是西方专家坐在会议室里讨论“民主转型”,一边是中国工人戴着草帽抡锄头。
到现在,全国公路一万多公里,哪怕最偏远的村子也能看到大卡车。
物流打通了,农民能卖咖啡,商人有地方进货,街上车水马龙,这才叫“市场经济”长了条腿。
教育也学中国,搞九年义务制,文盲率一路往下掉。
甚至考试制度都照搬,学生要考中考高考;职业学校还开中文课。
2020年,文盲率低于15%,搁在非洲,这是学霸级别了。
农业呢,土地归国家统筹,大家集体干活,中国专家带着机械化设备下村,手把手教人种咖啡、茶叶。
过去卢旺达得靠进口粮食,如今农产品出口还能换点外汇,经济特区也照猫画虎,搞了个基加利特区,厂房审批、窗口服务、基础设施配套,一应俱全。
外资企业来这儿不用“跑断腿”,手续比不少非洲国家快一百倍。
军队也没闲着。
2005年,军改上马。
请中国教官来教学,训练、口号、军装样式全套学PLA(中国人民解放军)。
后来还派兵去刚果维和,打起仗来不含糊,邻居都佩服。
技术更是飞跃,移动支付普及率超过七成,手机上网快赶超亚洲。
2025年,人均收入预计突破一千美元,虽然离富裕有段路,但在非洲已是“中产俱乐部”的一员。
作为专业旁观者,我对卡加梅的操作有几种解读。
他没走西式民主那条老路,理由很简单:在卢旺达,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,选举自由只是空中楼阁。
西方那些民主模板,像是给流水线上的罐头贴标签,不管底下装的是什么都一样。
卢旺达玩不起这个游戏。
卡加梅索性不陪你演,他要的是先把路修起来,饭煮熟了,其他的慢慢再说。
有人说这叫威权统治、不透明。
但现实是,连基本秩序都没法维持的社会,你给他一套三权分立,只会让每个权力都空转。
西方的多党制在非洲“水土不服”,不是没人试过,结果大多是民主闹剧变成权力争斗,社会更乱。
卢旺达干脆先把经济盘活、生活过好,等到有人开始为下一代教育焦虑了,你再来讨论“自由”“分权”,才有点现实土壤。
有意思的是,卢旺达“学中国”这事儿并不是照本宣科。
他们像个拆解工,把中国经验分拆成小零件,“交通优先、教育普及、集体农业、军队专业化”,再结合本地情况组装。
比如部族矛盾严重,那就先统一身份认同;地形割裂,先修路。
结果呢?
空谈理想没用,修完路、教完书,“卢旺达人”三个字才带点份量。
这一套打法,不光卢旺达学。
孟加拉修帕德玛大桥,斯里兰卡搞汉班托塔港,柬埔寨有西哈努克港,背后都是“中国出钱、出技术,当地给政策”。
合作搞基建,产业慢慢起来了。
西方还在强调“价值观输出”,可越来越多的国家发现,光有价值观没饭吃,大家还得饿肚子。
讲到这儿,不得不说句大实话。
发展中国家不是不想要民主,而是首先得活下去。
用侦探术语说,这叫“优先级排序”。
有本事谁不想开宝马、喝咖啡、上网发帖?
可如果今天车没油、饭没下锅、手机没信号,选什么总统都白搭。
民主不是灵丹妙药,它需要“基本盘”——教育、物流、治安、市场。
卡加梅这条路,说得难听点,就是“先补短板,再谈理想”。
西方人不爱听,但这是硬邦邦的生存法则。
当然,这一切也不是毫无代价。
权力高度集中,社会舆论窗口窄,谁都知道。
可你要在尸山血海里复活一个国家,这种“专注修路型”领导思路,或许是唯一能走通的路径。
有时想想,历史就是个反讽大师:西方人高喊自由,结果成了“旁观者”;中国修路修楼,成了“救世主”;而卢旺达,这个曾经连希望都剩不下的小国,最后靠土办法、实打实的工程,慢慢熬出了点人间烟火。
有同行问我,这算不算奇迹?
我笑笑,奇迹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多数只是普通人为了明天还能活着,拼出了条路。
卢旺达今天的安稳,不是靠谁的慈善,而是靠每一锹泥巴、每一次妥协、每一个实用主义的选择。
换句话说,这也许才是“发展”的底色——不是口号,不是辩论,而是“命比理想大”。
写到这里,回头看看那张1996年的照片,空无一人的街道,和今天摩托车疾驰、商贩吆喝的基加利,像是平行时空。
我们总说,历史不能假设。
那如果有一天,卢旺达也变成了某种“样板”,你会接受一个“没有西式民主,但人人吃得饱饭、走得通路、孩子都能上学”的国家吗?
也许,这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“选择题”。
嘉汇优配-网上炒股-股票配资电话-网上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