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11日,东风日产官方突然扔出一颗——经典款轩逸舒适版裸车价降到5.98万,比半年前便宜整整2万!
消息一出来,朋友圈卖车的销售秒变"话痨",评论区全是"价格是亏到卖裤衩了吗?""现在买燃油车能捡漏?"的讨论。
最近半年,汽车圈降价新闻跟下饺子似的:大众朗逸降2万、丰田卡罗拉搞"特价清仓"、连BBA的入门款都开始送保险、贴膜。但轩逸这波操作最扎眼——它可是曾经连续7年蝉联中国轿车销冠的"国民神车",怎么突然怂了?
这波降价潮,到底是车企"打脸"自救,还是整个行业要变天?
轩逸这次降价到底有多狠?
背后藏着哪些无奈?
说轩逸"降价狠",得先看它过去的"硬气"。2016年轩逸经典款刚上市时,裸车价10万起步,还得加装潢费;2020年最火的时候,终端优惠最多也就1万出头。
谁能想到,5年后它从指导价7.99万"腰斩"到5.98万?
事儿得从市场现实说起。2025年7月,轩逸月销量只有2.6万台,比去年同期的4.8万台暴跌近一半。要知道,轩逸可是那"闭着眼睛都能卖3万台"的车型,现在连3万都保不住,问题出在哪?
答案很简单:新能源车把燃油车逼到墙角了。
比亚迪秦PLUS DM-i起售价9.98万,续航500公里;吉利银河L6打到10万内,配置比轩逸高出一截;就连五菱宏光MINIEV都能月销3万台。
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很明显:同样的价钱,谁还愿意买一台只能加油、配置落后的燃油车?
成本倒挂。
现在造一台10万级的燃油车,发动机、变速箱、排放系统这些核心部件的成本,比新能源车的电池电机还要高。某合资品牌内部人士透露:"我们现在卖一台轩逸个级别的车,基本就是在给经销商'输血',厂家一分钱都赚不到。"
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卖?
因为停产更亏。生产线一停,工人要发工资,经销商要赔偿,供应商要结算,这些成本比"割肉清仓"还要高。
所以轩逸这波降价,说白了就是"死马当活马医"——能卖一台是一台,至少能回点血。
经销商急得拍大腿。一位北京东风日产4S店的销售经理私下抱怨:"仓库里还堆着上千台轩逸没卖出去,每天的库存成本就是好几万。
再卖不出去,连房租钱都赚不回来了!"
情况下,5.98万的价格虽然亏本,但总比砸在手里强。
这波降价背后,其实是整个燃油车产业链的集体焦虑。从主机厂到经销商,从零部件供应商到金融公司,大家都在为一个问题发愁:燃油车的路还能走多远?
当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50%,当比亚迪、特斯拉这些新势力月销动辄10万+,传统燃油车企业发现自己就像温水里的青蛙,不知不觉已经被煮熟了。
除了轩逸,还有谁在偷偷降价?
燃油车是要"团灭"?
轩逸绝不是孤例。最近3个月,15万以内的燃油轿车简直成了"跳楼大甩卖"的重灾区:大众朗逸从原价9.8万降到7.99万,丰田卡罗拉双擎从13万多杀到8.98万,甚至连一向高冷的奥迪A3都搞起了"购置税全免+送3年保养"的套路。
这波集体"跳水",根本原因在于"油转电"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。
2024年,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连续五个月超过50%。
换句话说,每卖出100台新车,超过一半是新能源车。数字在2020年还只有5%,短短4年时间就翻了10倍。
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,2025年数字还会继续攀升到55%左右。
可怕的是消费者心态的变化。以前买燃油车,大家看重的是"省油耐用";现在新能源车续航普遍500公里起步,快充10分钟能跑200公里,再加上国家的置换补贴,谁还愿意为"燃油车情怀"多花钱?
一位准备换车的北京消费者张先生说得很白:"我现在开的轩逸买了5年,当时花了12万。现在二手车贩子给我估价只有4万,新轩逸降到6万我也不想买了。
同样的钱,我为什么不买台比亚迪秦PLUS?
油电混动、配置高、还不限号。"
燃油车企业现在面临的是"夹击":
是技术落后。新能源车的智能化配置已经成标配,什么语音控制、OTA升级、辅助驾驶,这些在燃油车上要么没有,要么体验很差。
消费者习惯了新能源车的"科技感",再回到燃油车就像从智能手机回到了诺基亚。
第二是成本劣势。燃油车的核心技术(发动机、变速箱)研发投入巨大,但现在销量下滑,分摊到每台车上的成本就高。
新能源车的电池虽然贵,但规模效应明显,成本下降很快。第三是压力。虽然国家没有明确的燃油车禁售时间表,但各种都在向新能源车倾斜:购置税减免、不限号不限行、停车费优惠等等。
对燃油车来说,就是"温水煮青蛙"。
在情况下,燃油车企业只能选择"断臂求生"。
通用汽车已经宣布2035年停售燃油车;大众计划2030年在中国市场只销售电动车;就连一向保守的丰田也在加速电动化转型。这些车企心里都明白一个道理:与其被市场淘汰,不如主动转型。
所以现在的燃油车降价潮,本质上不是"促销",而是"清仓"。
车企们想的是赶紧把库存老款卖完,腾出资金和产能投入新能源车的研发。也解释了为什么轩逸降价的是2024款经典版,而不是最新的2025款——因为新款要为电动化让路了。
大降价能救燃油车吗?
这波操作藏着哪些"潜台词"?
面对汹涌的降价潮,很多人会问:燃油车样"自废"式的降价,到底能不能挽回颓势?
答案可能会让人失望:这波降价不是为了"救市",而是为了"体面退场"。
从轩逸的操作就能看出端倪。次降价的是搭载1.6L四缸自然吸气发动机的经典款,而不是配备1.2T三缸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新款。
为什么?
因为1.6L虽然技术老旧,但胜在稳定可靠,符合"最后一波用户"的需求;而1.2T三缸机虽然省油,但抖动问题让年轻消费者望而却步。
换句话说,车企已经不指望燃油车能重新崛起,只是想把"好卖的老款"赶紧清掉。
心态在整个行业都很普遍。某合资品牌的内部会议记录显示,公司高层已经明确表态:"燃油车的黄金时代结束了,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尽快清理库存,将资源投入到电动化转型中。"
数据也支撑判断。
2025年上半年,传统燃油车的新车型发布数量同比下降超过40%,而新能源车型的发布数量却增长了60%以上。说明车企们已经不愿意在燃油车上投入研发资源。
燃油车面临的不只是市场竞争,还有结构性的困境。
是用户群体的流失。燃油车的主要用户群体——中年男性——正在快速流向新能源车。
一项调研显示,40-50岁的男性消费者中,已有超过60%表示下次购车会考虑新能源车。个群体既有购买力,又是汽车消费的主力军,他们的态度转变对燃油车来说是致命打击。
其次是品牌价值的坍塌。
以前开奔驰宝马是身份象征,现在开特斯拉、蔚来才是"有品味"。汽车不再只是代步工具,是科技和环保理念的体现。
在价值观转变下,燃油车天然处于劣势。
最后是基础设施的变化。
充电桩建设越来越完善,而加油站的数量却在减少。年轻人买车时会考虑:既然到处都能充电,为什么还要开燃油车去加油站排队?
所以这波降价背后的"潜台词"其实很明确:燃油车时代的"最后一班车"即将发车,想上车的抓紧了。
对消费者来说,是个典型的"囚徒困境":现在买燃油车确实便宜,但几年后卖车时会发现便宜;现在不买,以后可能便宜,但选择会越来越少。
某位汽车行业分析师一针见血地指出:"轩逸5.98万的价格,与其说是促销,不如说是燃油车时代的'告别仪式'。
它告诉市场:过去那个靠品牌溢价就能躺赚的时代结束了,未来只有真正有价值的产品才能生存。"
网友问疯了!
现在买燃油车到底划不划算?
轩逸降价的消息一出,各大汽车论坛和社交媒体都炸了锅。
网友们的问题五花八门,但核心都围绕一个话题:现在到底该不该买燃油车?
"轩逸5.98万是不是真的捡漏了?"
是问得最多的问题。从价格上看,确实很诱人——5.98万买一台合资品牌轿车,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。
但"便宜没好货"道理在汽车市场同样适用。
价格买到的是什么?
2024款经典版,配置只能算"能用":手动空调、机械仪表盘、没有倒车影像、没有ESP车身稳定系统,连USB接口都没有。用一位车主的话说:"车开起来就像回到了2010年。"
是保值率问题。
3年前买轩逸的车主现在想卖车,发现当年12万买的车,现在只能卖4万;现在花5.98万买新车,3年后可能只值2万。贬值速度,比房价下跌还吓人。
一位准备买车的小李算了笔账:"5.98万买轩逸,加上保险购置税,落地要7万多。
开3年卖2万,等于花5万多买了3年的使用权。同样的钱,我租车或者打车,体验可能还好。"
"车企降价会不会偷工减料?"
担心有一定道理,但可能性不大。现在的车企比任何时候都怕质量问题,因为一旦出现大规模质量缺陷,对品牌的打击是致命的。
现实的问题是"减配"。
为了控制成本,车企可能会在看不见的地方动手脚:用便宜的零部件、减少隔音材料、简化内饰工艺等。虽然不会影响基本使用,但整体品质感会下降。
有经销商透露:"现在的优惠车型,很多配件都是'简配版'。比如刹车盘用的是普通钢材而不是通风盘,轮胎用的是经济型而不是舒适型。
消费者一般感觉不出来,但长期使用会有差别。"
"燃油车会彻底消失吗?
买车该选油还是电?"
是最具争议性的话题。
从全球趋势看,多个国家都制定了燃油车禁售时间表:挪威2025年、英国2030年、法国2040年。但中国市场的情况复杂。
短期内(5-10年),燃油车不会完全消失,但会被边缘化。主要原因有三个:
基础设施还没完全到位。虽然一线城市充电很方便,但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,加油站仍然比充电站多得多。
对这些地区的消费者来说,燃油车仍有实用价值。
第二,特定用途的需求。比如长途货运、工程车辆、极地作业等场景,燃油车的优势仍然明显。
第三,消费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。
特别是中老年群体,对新能源车还有一定的接受障碍。
但长期看(10-20年),燃油车确实会逐步退出主流市场。
原因很简单:技术进步是不可逆的。就像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、数码相机替代胶片相机一样,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也是历史必然。
对普通消费者的建议是:
如果家里有充电条件,每年行驶里程超过2万公里,果断选新能源车。电费比油费便宜一半以上,而且免购置税,综合成本低。
如果经常跑长途,充电不方便,买燃油车也行,但建议选择15万以内的车型。
太贵的燃油车贬值快,不划算。
如果预算紧张,轩逸"特价车"也不是不能考虑,但要做好心理准备:可能是你开的最后一台燃油车。
重要的是,买车别光看眼前的便宜,要考虑3-5年后的使用成本和转手价值。毕竟,汽车是大件消费品,一买就是好几年,不能只图一时便宜。
轩逸这波降价,与其说是"促销",不如说是燃油车时代的"告别仪式"。它告诉我们: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彻底变了——以前靠"品牌溢价"和"情怀营销"就能躺赚,现在必须拼技术、拼性价比,跟不上时代的企业,连"清仓"的资格都没有。
变化对消费者来说未必是坏事。
市场竞争越激烈,我们买到好产品的机会就越大。无论是5.98万的轩逸,还是10万出头的新能源车,都比10年前同价位的产品强太多。
但有一点需要清醒认识:便宜的背后往往有代价。
轩逸能降到5.98万,说明价位的燃油车已经没有什么利润空间,后续的服务、配件、保值率都可能受影响。买车时图便宜,用车时可能要承受成本。
对整个汽车行业来说,波降价潮是个分水岭。
它标志着燃油车从"主角"变成"配角",新能源车从"挑战者"变成"主导者"。转变过程可能还会持续几年,但方向已经不可逆转。
作为普通消费者,面对变化最好的策略就是保持理性:不要被低价冲昏头脑,也不要被"焦虑营销"绑架。
车只是工具,适合自己需求和预算的,就是最好的选择。无论是油车还是电车,能安全、经济地把你送到目的地,就是好车。
毕竟,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,没有永远的"最佳选择",只有当下的"合适选择"。
轩逸5.98万的价格,对有些人来说是机会,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是陷阱。是要想清楚:你买的不只是一台车,是未来几年的用车体验。
嘉汇优配-网上炒股-股票配资电话-网上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